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濟南報道
茶之靜美,“塵心洗盡興難盡”。
在以“泉”聞名的濟南城,不僅有著“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譽,更隱藏著一片屬于茶葉的江湖——這里坐落著素有“江北第一茶市”美譽的茶葉集散中心。作為北國罕見的茶業重鎮,這座千年古城不僅氤氳著茶香風雅,更以獨特的地理樞紐之姿,見證著南北茶文化的交融碰撞。
6月20日至23日,中國(濟南)第十九屆國際茶產業博覽會暨第十三屆茶文化節在濟南茶葉批發市場(第一茶市)、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展會緊扣泉城消費提升行動主線,集中展示新產品、新業態,積極融入“一年四季·泉在濟南”城市IP,將濟南的“泉”與“茶”有機融合,推動泉水文化與茶文化深度契合。
當泉與茶雙向奔赴,一場跨越山海的茶文化盛宴即將開啟。今天,我們隨著這杯飽含泉意的清香,一起細品。
尋一部泉邊的茶史
濟南的茶史,可追溯至唐宋。
彼時,京杭大運河漕運興盛,濟南作為連接中原與京津的水陸樞紐,成為南方茶葉北上的重要中轉站。
明清時期,隨著“晉商茶路”的開辟,武夷山、徽州等地的茶商沿運河而至,在濟南老城開設茶莊,將南方茶香引入北方人家。如今,漫步于濟南老城,斑駁的磚瓦間仿佛飄散著陳年茶香。
茶不僅是悠久綿長的歷史文脈,更是潤澤民生的產業品牌。1996年,濟南茶葉批發市場成立,從濟南市供銷合作社的倉庫起步,如今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茶葉集散中心,中國茶業“南茶北銷”的關鍵樞紐。
三十年光陰流轉。于這片土地之上,南方的悠悠茶香與北方的潺潺泉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濟南第一茶市的引領帶動下,其周邊逐漸匯聚起四大茶葉批發市場,近2000家商戶在此扎根經營。這一發展態勢,成功安置了5000余個就業崗位,有力推動了區域內餐飲娛樂、房產車輛、物流貨運等諸多行業的蓬勃興起,成為當之無愧的“濟南市茶文化主題街區”。
逛一個泉邊的茶展
茶葉不僅是飲品,更是濟南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以“茗聚泉城·茶香天下”為主題,本屆茶博會以空前規模與創新姿態,打造了一場集產業盛會、文化盛宴、消費盛典于一體的茶界年度嘉年華。
筆者認為,這場展會有以下幾個看點:
比如,規模升級。本屆展會設置1500個標準展位,匯聚云南鳳慶、福建福安等10余個全國核心茶葉主產區。各產區政府攜“區域公用品牌+龍頭企業”組團參展,中茶、浙茶?獅峰等800余家知名茶企集中亮相,全面展示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六大茶類,為業界搭建一站式采購與交流平臺。
比如,創新賦能。緊扣“三茶統籌”發展理念,展會創新融合茶產業與新技術、新業態——打造沉浸式國潮茶事空間與年輕化茶生活場景,通過“茶香暖歲月”茶事活動、“地鐵茶香聚”茶韻市集等預熱活動集聚人氣;重磅發布“金星”精釀茶啤、“趵突騰空”文創茶產品等創新品類,以時尚表達推動茶文化“破圈”傳播。
比如,消費提振。積極響應濟南消費擴容升級行動,展會聚焦“提振消費”核心目標,策劃多場專場推介會與產銷對接活動,推動茶企與渠道商精準對接。通過注入“茶動力”,持續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提供產業支撐,促進茶產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比如,泉茶融合。深度融入“一年四季·泉在濟南”城市IP,展會特別策劃環城公園品茗游泉茶會、名泉茗茶品鑒會等特色活動,實現泉文化與茶文化的深度契合。通過打造“觀泉、品茶、文旅”多元消費場景,推動泉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激發茶產業消費潛能。
抒一抹泉邊的茶情
林語堂曾說,中國人視茶為 “風雅隱士的珍品”。一汪趵突泉,一盞泉水茶,濟南山水間的這份悠然茶韻、千年古意,是眾多愛茶者的快樂源泉。讓更多人共享這份香茗之珍貴,應該成為濟南對于茶的追求。
如何讓濟南茶香更濃、品牌更亮,在茶界獨樹一幟?應進一步在茶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讓這抹綠色更加明艷動人。
連接新文旅,在融合中演繹 “新景”。茶人之意在茶,也在泉城山水之樂。濟南獨特的泉水稟賦孕育了茶香,不妨將 “此中真意” 更生動地展現給大眾。比如,融入“一年四季·泉在濟南”城市IP,構建一批有鮮明茶文化特色的景觀,形成消費多元、文化豐富、風格多樣的茶單元群落;舉辦特色茶事活動,培育茶旅新經濟,讓游客在賞泉景的同時,感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
對話新玩法,在泉城間勾畫 “新意”。可借鑒成功經驗,邀請制茶大師、青年創業者等講述茶意、分享茶趣;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新中式、新國潮,推出創意活動,如泉茶文化主題的漢服打卡、沉浸式茶宴體驗等,讓濟南茶的品牌維度更多元,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碰撞新式茶,在跨界中醞釀 “新味”。如今,新式茶飲備受年輕人青睞。泉水茶可尋求從產品到產業的躍遷,推出泉水特色的茶飲,研發原創新式茶飲品牌;與知名茶飲IP進行聯名合作,將濟南的泉水文化、茶文化融入其中,讓茶香與創新口味在碰撞中醞釀出獨特 “新味”。
“泉涌茶香谷雨前,歷下新茗醉心田。”眼下,“江北第一茶市”正人頭攢動、綠意盎然。它們以泉城山水為幕,靜待細烹敬貴客,期待在傳承與創新中,續寫泉水與茶的輝煌篇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濟南市供銷合作社)